5:00测定黎明前叶水势,了解毛白杨是否口渴了。
16:00协作测定土壤水分,及时了解毛白杨的生长环境。
3:00一天工作结束,与杨树林依依惜别。
……
这是获得“科学也偶像”科学家精神短视频征集活动三等奖作品——《林业人的十二时辰》展示的北京林业大学毛白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研究团队(以下简称“毛白杨团队”)扎根科研基地的日常一天。该作品由中国林学会选送。
这支由教师、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生等40余名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风作词,叶作曲,为森林谱出花香鸟语:水为墨,根为笔,将论文写在华北大地。
奉献:辛苦着、努力着、重复着
4:00习惯了此时起床采样,去看黎明前的杨树林。
13:00饭后讨论下毛白杨的最新状态。
22:00测定毛白杨枝条和根系导水率。
……
在视频中,毛白杨团队研究人员凌晨4点就要起身前往毛白杨林地进行采样、设置试验、测定各项指标,并及时对试验数据分析、讨论,夜间的试验、监测有时还要持续到第二天凌晨。
“作为新的林业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发挥林业人甘于奉献,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的团队中,数名同学参加过城市森林资源调查,他们利用自己的节假日等空闲时间,走出校园,穿梭于多个城市里大大小小的街道小巷,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来对城区内树木和林分的种类及分布做一个清查工作。”团队教师席本野说。
团队中的杨红青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主动请缨成为一名小区志愿者,在寒风中为一方居民守得平安。同样团队中很多同学都有过作为志愿者的经历,焦马倩曾经两度成为国际马拉松的志愿者,为参赛选手提供方便。
求实:“5”还是“8”一定要弄清
10:00监测叶片物候,及时掌控毛白杨的生长发育情况。
14:00微根管拍照,观察毛白杨根系的生老病死。
15:00一起讨论新鲜出炉的数据。
……
视频展现了毛白杨团队求实、创新的科学家精神。
5月的高唐,骄阳似火。团队成员李玲雅和岳宗伟还在14米高的升降机上做物候试验。
他们在十几米的高空,忍受着炙烤,娴熟有序地进行着试验。经过一上午的测量,物候试验终于完成了,回到基地后岳宗伟也没顾上吃饭,就把海量的原始数据往电脑上录,但是在录原始数据的过程中,岳宗伟发现其中一个数值写的不是太清楚,即像“5”也有点像“8”。
岳宗伟稍加思索地说:“那我再去试验地里量一下这个叶号的数据,如果耽误了,那这片叶子这一次就没有了数据,会影响到我们数据的整体质量。”说着,他拿起游标卡尺,骑着车就奔向了试验地。
正是秉持着这样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研精神,毛白杨团队在杨树人工林绿色集约栽培技术、人工林SPAC(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统水分传输过程与机制等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现已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奖励。
“早晨你披着彩霞,傍晚你吻着夕阳。年轻的白杨,你好像对我讲,要珍惜春光,珍惜春光…… ”
走进毛白杨团队,这歌声仿佛更加嘹亮。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aseline; max-width: 100%; margin: 20px 0px;”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dingyue.ws.126.net/2020/0930/74e8c728p00qhfupl0196d200tg00g8g00it00ac.png&thumbnail=650×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虽然每天几乎贯穿十二个时辰的工作
但团队成员心中始终牢记林业人的使命
毫无怨言、尽职尽责扎根科研第一线




该视频展现了
林业人敬业求实、乐在其中的科学精神
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创新团队负责人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副教授席本野:
在与森林的对话中
我们远离喧嚣,找到最真实纯粹的自己
在我们的心中,森林就是我们的家
每一棵树都是我们的亲人
林业人利用自己所学
去探索森林中未知的领域
解读森林的秘密
并将研究成果转化和运用到生产实践当中
为生态中国、为美丽中国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着我们的绵薄之力
一分钟的视频
仅仅从一个侧面反映林业科研人的日常点滴
万难概括林业科研人、林业人对林业的热爱和情怀
但如果我们的记录能使得更多人
对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更多认识
我们也深感欣慰
当一线科研人员
走近年轻人热衷的短视频社交平台
其践行的
“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
的科学家精神
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风作词 叶作曲
水为墨 根为笔
他们是平凡而伟大的林业科研工作者
用脚步丈量山河
将精彩论文写在大地
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他们在十几米的高空,忍受着炙烤,娴熟有序地进行着试验。经过一上午的测量,物候试验终于完成了,回到基地后岳宗伟也没顾上吃饭,就把海量的原始数据往电脑上录,但是在录原始数据的过程中,岳宗伟发现其中一个数值写的不是太清楚,即像“5”也有点像“8”。
岳宗伟稍加思索地说:“那我再去试验地里量一下这个叶号的数据,如果耽误了,那这片叶子这一次就没有了数据,会影响到我们数据的整体质量。”说着,他拿起游标卡尺,骑着车就奔向了试验地。
正是秉持着这样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研精神,毛白杨团队在杨树人工林绿色集约栽培技术、人工林SPAC(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统水分传输过程与机制等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现已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奖励。
“早晨你披着彩霞,傍晚你吻着夕阳。年轻的白杨,你好像对我讲,要珍惜春光,珍惜春光…… ”
走进毛白杨团队,这歌声仿佛更加嘹亮。
责编:秦雅楠
更多精彩报道,尽在https://tibeami.com